互溶有機液體小分子(特別是分子量小于100的有機分子)的高效分離和純化,被認為是能改變世界的一類化學分離過程,對石油精煉、精細化工以及藥物研發(fā)至關(guān)重要,。受水處理分離膜的啟發(fā),有機溶劑反滲透膜,、有機溶劑正滲透膜和有機溶劑滲透蒸發(fā)膜已經(jīng)成功實現(xiàn)了互溶有機液體小分子的分離,。但這幾種分離膜存在分離通量低,、易污染等缺點,。仿生超浸潤分離膜可實現(xiàn)不互溶有機液體小分子的高效,、高通量分離,但對互溶有機液體小分子體系束手無策,。針對這一難題,,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劉洪亮教授與中科院理化所的研究人員打破傳統(tǒng)仿生超浸潤分離膜只考慮固體多孔膜設(shè)計的局限,,合理引入誘導分相劑,,通過協(xié)同調(diào)控誘導分相劑、固體多孔膜上的功能分子與互溶有機液體小分子之間在分子層次上的極性/非極性相互作用,,發(fā)展了一種全新的仿生超浸潤膜分離策略,,實現(xiàn)了互溶有機液體小分子的高效、高通量分離,。該超浸潤分離膜的分離通量較傳統(tǒng)的有機液體膜分離技術(shù)(滲透蒸發(fā)或反滲透)高2-3個數(shù)量級,,極大拓展了仿生超浸潤分離膜的應(yīng)用領(lǐng)域。研究成果以“Miscible organic liquid separation of superwetting membrane driven by synergistic polar/nonpolar interactions”為題被國際權(quán)威化學期刊Matter(Cell的姊妹刊,,IF = 15.589)接受(DOI:10.1016/j.matt.2022.02.011),。化院劉洪亮教授為通訊作者(LeadContact),,柳嬋老師參與了部分工作,。

面向互溶液/液體系的超浸潤膜分離策略
相關(guān)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2.02.011
劉洪亮教授簡介
博士,博士生導師,,煙臺大學拔尖人才,,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中科院青年創(chuàng)新促進會會員,。2021年1月入職煙臺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仿生智能界面的制備,及其在柔性導電薄膜,、超浸潤分離膜等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截止目前在Nature,Chem,Matter,,J.Am. Chem. Soc.,,Adv. Mater.等國際一流期刊發(fā)表SCI論文80余篇,SCI引用4000余次,。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Chem (IF =22.8),Matter(IF = 15.6),J. Am. Chem. Soc. (IF = 15.4), Adv. Mater. (IF =30.8),,Adv. Funct. Mater. (IF = 18.8),,Nano Energy (IF = 17.9),Adv. Sci.(IF = 16.8),,Mater. Horiz. (IF = 13.3)等期刊發(fā)表SCI論文40余篇,;申請中國發(fā)明專利6項;受邀撰寫英文專著章節(jié)2章,。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項目各1項,國防科技創(chuàng)新特區(qū)項目1項,,中科院青促會人才計劃項目1項,;作為課題骨干參與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