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黃海之濱,,煙臺大學以三元湖為中心布局,湖邊坐落著學校的標志性建筑——鐘樓和圖書館,。校園整體布局舒朗大氣,,清新典雅又古樸溫馨。漫步校園,,不禁感嘆,,這樣別具匠心的建筑設計凝聚了多少建設者的心血?不禁要追問,,煙大人的“家”是如何在黃海灘上拔地而起的呢?
1983年,,年富力強的李克進與眾多煙臺大學建設者來到了煙臺,。一個煤氣罐、一口小鍋,、一把面條便是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有一次下大雪,,當時鍋爐房還沒有建起,,他騎著自行車在雪地里摔倒了,手表和眼鏡都飛了出去,?!崩羁诉M的愛人禹老師談起當時的事情如數(shù)家珍。我們采訪李克進是在煙大校醫(yī)院的病房里,,“這座醫(yī)院還是我參與建立起來的呢,。”李老說起來特別自豪。
煙臺大學獲批后,,經(jīng)多次實地選址,,選定東郊清泉寨附近。校址確定后,,眾人開始從陸上,、海上全面勘測,為煙大的規(guī)劃設計做前期準備,。為此,,以李克進為代表的基建考察組北上南下,半年內(nèi)先后跑了北京,、上海,、天津、濟南,、廣州,、南京、西安等十多座城市的幾十所高校,,實地考察并吸取建校經(jīng)驗,。“基本上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李克進笑笑,,“獲得了豐富的設計經(jīng)驗,但總覺得,,與煙臺大學的實際情況不太合適,,不能套用老校的規(guī)劃?!?/p>
經(jīng)過多次討論,,李克進等人認為還是要“取經(jīng)”北大清華。1983年12月下旬,,李克進,、蔡玉蘭及煙臺建筑設計院的三位工程師冒著嚴寒再一次來到清華大學,拿到了部分圖紙,。返程中遇大雪,,晚餐時趕到棲霞,飯后雪越下越大,,李克進建議第二天回煙臺,,但第二天是元旦,大家回家心切,,于是冒雪趕路,,從晚上9時到翌日早上8時才安抵煙臺,。之后,煙臺市委副書記李殿魁提出由清華派專家組承擔煙大規(guī)劃任務,,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李傳信欣然應允,,最終成立了以清華設計院院長謝照唐為首的專家組,承擔煙臺大學的設計任務,。
1984年6月,,在一系列籌備之后,設計組提出的總體規(guī)劃方案基本通過,。時間緊,,任務重,考慮到煙臺大學要趕進度,,設計組便沿用了一部分清華大學的圖紙,,保證了來年煙臺大學的順利招生開學。當時名譽校長張承先還要求切實為學生服務,,要把食堂設計得離教學樓近一些,,以便節(jié)省學生時間。關于宿舍樓的建筑,,張老考慮到煙臺冬天冷,,南北面溫差較大,希望設計人員把宿舍樓設計得使每間宿舍光照都差不多,。于是,,有了煙大宿舍獨特的“星形”結構設計。1984年下半年,,教學樓,、兩幢學生宿舍、三幢食堂,、八幢住宅共約4.3萬平方米陸續(xù)開工,。3000多名建筑工人不論是頂著驕陽酷暑,還是趟著沒膝的雨水,,不分晝夜加班加點,干得熱火朝天,;數(shù)百部運輸車輛和大型建筑機械日夜轟鳴,。所有人都在為建設煙臺大學而默默付出著。在眾人合力下,,工程進展迅速,,至1985年9月,煙大已完成了基本建設任務并按時開學上課,。
如今,,當年轟轟烈烈的建設場面已經(jīng)遠去,,煙大校園內(nèi)靜謐安詳,風景如畫,,美不勝收,,“星形”結構的1-5#學生宿舍樓,依然是煙大人引以為豪的事,。作為新一代煙大人,,在享受美好校園生活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這美好校園的締造者,。這令人感嘆的“煙大速度”和以學生為本的“煙大情懷”,,都是煙大創(chuàng)建者對學校的深情厚愛。這一幢幢建筑,,看似靜默,,卻在述說,它們講述著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見證著煙大的成長,,提醒著后來者要把寄托著幾代人厚望的煙大建設好。